原创 蛇年“春晚”排成这样,我断言:观众看完,会站起来鼓掌

首页 » 电视剧 » 正文

不久前,央视进行了一连串的春晚彩排。

各路明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卯足了劲儿要给全国人民端上一桌丰盛的年夜饭。

从路透图中,我们看到了一些熟悉的老面孔。

比如王宝强、沈腾、马丽、宋佳、苏有朋、蒋欣、凤凰传奇。

还看到了白鹿、金晨、张艺兴、吴磊、丁禹兮等一众新生代明星。

网上还流传了一份节目单,如果属实,王菲也要时隔7年再登春晚,令人期待。

只是我们隐约能感觉到,如今的风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1983年到现在,春晚已经走过了42个年头。

对于春晚,我们的感情是复杂的。

一方面,春晚陪伴了我们几代人的成长,留下了无数难忘的经典时刻。

某个角度来说,它已经从一台晚会变成了新民俗,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但另一方面,这几年的春晚,存在感似乎越来越低。

很多人不仅懒得看春晚了,甚至连吐槽春晚的兴致,都没有了。

在这种复杂的情感下,春晚逐渐演变成了过年的BGM,提供一种氛围,似乎没人在意它究竟在演什么。

所有人都在问,曾经睥睨天下的春晚,到底怎么了?

今天,皮哥就不妨借着“蛇年春晚”这个话题,与大家聊聊春晚,再看看今年的春晚怎么排,才好看。

01、

春晚的本质是什么?

在农耕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啥娱乐活动。

到了冬天,有长达3个月的农闲时间,是该好好享受了。

他们创造了大量的节日和习俗,来熬过漫长的寒冬。

冬至吃饺子,腊八节喝粥,小年祭灶,除夕守岁,初一拜年,初二回娘家,初三初四祭天,初五迎财神,十五闹元宵,二月二龙抬头。

这一套奖励机制,把假期、美食、取暖、沐浴、理发、穿新衣、聚餐和娱乐等精神刚需集中塞到一个月里,让大家赶在来年农忙前,一次性释放掉。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它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说除夕夜,就是这一串节日中的皇冠,春晚则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

但在当下的工业时代,一切都变了。

生活节奏变了。

没有了三个月的农闲,有的是日复一日的996生活。

娱乐方式变了。

想穿新衣服,不用等到春晚,你一个月买一件也不稀奇;

想开怀大笑,每周有追不完的综艺,看不完的电影;

想吃饺子,楼底下的兰州拉面馆天天都能满足你;

想走亲访友,亲戚群里的三大姑八大姨,随时能和你唠嗑。

过春节的心态也变了。

年关将近,我们都在琢磨,年底能拿到多少年终奖,要不要年后换工作,过年怎么面对父母的催婚催育,给亲戚家的孩子包多少红包合适。

这种心态下,还有心思过春节?

过个年,比上班还累。

最后,春节的年味儿也变了。

过去的年味儿,是饿着肚子和时间调情,是苦中作乐。

不开心也要逼自己开心,不然大人高低要唠叨你一句“大过年的”。

于是乎,亿万国人,在除夕之夜,主动或者被动的,伴着《难忘今宵》的旋律,在零点时刻,让自己同时达到了颅内、腹中、身下、眼里多维度、多层次的情绪高潮。

你参与其中,很难不心潮澎湃。

现在的年味儿,是你除夕那天,好不同意调休出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和行李,赶上最后一班动车,赶回家吃一口饺子。

是你在零点钟声敲响前,靠着窗边,深吸一口鞭炮的火药味儿,抓住最后一点儿稍纵即逝的年味儿。

不对,很多城市里,连放炮都禁止了。

你看,所谓的年味儿,竟成了温宝之舍屋顶上的厚厚积雪,现代化了,年味儿也化了。

很多人为此唏嘘,喊出了“保卫春节,拯救春晚”的口号。

皮哥却觉得,年味儿淡了,春晚落寞了,不一定是坏事。

四十多年前,中国人在长期压抑的气氛里生活,随着开放大潮来临,放声大笑成为了时代的刚需。

而象征集体主义的春晚,就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

不是春晚好看,人们才去看春晚。

而是人们需要情绪释放,才有了春晚。

在这个前提下,春晚“必须好看”,它是一次情绪共振。

现在的春晚,更尊重个体感受。

它可以不好看,甚至可以被调侃和吐槽。

这是时代的进步。

02、

春晚的转折点,比我们实际看到的,还要早。

这里面牵扯到一个关键问题。

我们用流行天王周杰伦作类比。

周杰伦在2000年出道,横空出世,前三张专辑,首首都是经典。

但是三张之后,质量下滑明显。

到现在,几年都憋不出一首好歌了。

为什么?

因为周杰伦出道前,写了很多好歌,有库存。

前三张专辑,就是去库存。

但一年一张专辑的节奏,很快榨干了他的灵感,自然就“周郎才尽”了。

春晚的发展其实类似。

第一届春晚是1983年,刚好是改革开放初期。

在春晚诞生前,整个社会是禁锢的,集体放声大笑是不被允许的。

但这不代表人们没有娱乐需求,不代表文艺工作者没有创作冲动。

在春晚诞生前的20年,这批人积累了大量库存,缺少一个绽放的舞台。

春晚的出现,自然就提供了这个出口。

前几届的春晚,也是去库存,是一个国家在文艺领域憋了20年后的一次放大招。

优中选优,自然全都是精品。

陈佩斯用《吃面条》,创造了“小品”这个新型的艺术门类;

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姜昆的《虎口遐想》,冯巩、牛群的《点子公司》,创造了“电视相声”;

“小品女王”赵丽蓉带伤带病出演,惊天一跪,定格成经典;

这些精品,本该均摊到30年,现在集中到10年里释放,能不好看吗?

这就类似于恢复高考后,10年积累的人才在2年内集中释放,77、78级高考生的成材率,远高于后来者。

不止春晚和高考,文学、音乐还有电影,都曾在80年代迎来过爆发期。

这种文艺复兴可遇不可求。

但红利期过去后,一年一春晚的节奏,对创作者的消耗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创作尺度收紧,互联网时代又让批评声越发聒噪,众口难调。

最后的必然,就是归于平庸。

一般的综艺节目,都是5年的寿命,一旦超过5年,就会变难看。

《快乐大本营》这样的长寿节目,本来就凤毛麟角,前几年也寿终正寝了。

春晚,就是个大号综艺。

它已经42岁了,老寿星了,我们还希望它充满活力,不现实。

03、

如今春晚频频受到争议,而被批评最多的,就是语言类节目。

回顾语言类节目的发展,春晚用42年,走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马季、姜昆、冯巩为首的电视相声阶段。

经历了那个噤声的年代,人民渴望批判现实,又恐历史重演。

相声就成了最好的润滑剂。

捧逗之间,轻松就调和了两者的矛盾,一件严肃的事儿,也可以用开玩笑的方式说出来。

当相声长出了讽刺的骨头,它就从一本笑话集变成了一把匕首,观众品完,回味无穷。

再加上有梁左这样的大神写本子,演员们又具备顶级的表演功底,最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第二阶段,90年代,小品压过相声。

1984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创造了小品。

之后这一表演形式迅速被扩散,赵丽蓉、陈佩斯、赵本山、潘长江、宋丹丹轮番登台,上演了一出“神仙打架”。

随着90年代创作尺度收紧,讽刺相声谢幕,舞台上的段子又变回了一本笑话集,观众也很难再被逗笑。

那边小品却高歌猛进。

不断变换的场景和表演形式,带给了观众不会重复的快乐。

第三阶段,语言类节目进入“赵本山时代”。

千禧年后,赵本山凭借《卖拐三部曲》一枝独秀。

每年连续、稳定的发挥,也让语言类节目正式进入赵本山时代。

毫不夸张地说,那些年里,赵本山就是春晚的代名词。

他一出场,全家人立刻围拢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一句笑话。

本山大叔确实把最好的表演,都贡献给了春晚。

21次登上春晚,15次一等奖,金句无数,名场面数不完。

2009年的《不差钱》,是他最后的巅峰。

2010年后,赵本山开始捧徒弟,小沈阳昙花一现,宋小宝和王小利都没能扶起来。

2012年后,赵本山告别春晚,一个时代结束。

第四阶段是“后本山时代”。

其实在本山大叔生涯的末期,沈腾已经靠“郝建”这个角色被大家熟知了。

2013年,他用小品《扶不扶》,接过赵本山的交接棒,这个小品就是赵本山指点的。

但2015年电影《夏洛特烦恼》大火,沈腾撕掉了“郝建”的标签,成为电影演员。

他不再想做下一个赵本山,而是想做下一个周星驰。

现在他每年还上春晚,但更像是打卡上班,例行公事。

第五阶段,2016年到现在,春晚小品群龙无首。

节目组也在尝试创新,拥抱年轻群体。

一开始,他们大量使用网络段子,吸引年轻人。

过去的春晚,能创造一年的流行语;现在一年的流行语,全被春晚融合了。

这种网梗的年底复盘,丝毫打动不了年轻人。

接着,他们找来一些明星、演员演小品,期望拉近和观众的距离。

无奈这种混搭也没有起到太好的化学反应,明星们的个人标签甚至还会盖过作品本身。

这两年,脱口秀火了,春晚也向脱口秀递出了橄榄枝。

但脱口秀和相声类似,小剧场说和上电视,两个效果。

另外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偏偏春晚最忌讳的就是冒犯。

于是几个脱口秀演员受邀串场,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就是出不来一个梗,实在尴尬。

去年,脱口秀出事后,这个小火苗也被彻底掐灭了。

但创新总会有效果。

这几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喜人奇妙夜》等热门喜剧综艺,让观众看到了喜剧表演的更多可能。

特别是Sketch(素描喜剧)这种喜剧新形式。

节奏快,针对一个game点不断玩花样,没有铺垫,没有煽情,很受年轻人喜欢。

这些节目也捧红了很多影视圈的“腰部演员”,网友称呼他们为“喜人”。

业内其实早就注意到了这种新喜剧。

包括赵本山、蔡明、张艺谋、贾玲、大鹏都公开表达过对这种新喜剧的喜欢,其中也包括春晚节目组。

这两年春晚小品虽然群龙无首,但已经能看到更多新力量涌入其中。

04、

如今的“春晚”,究竟在看什么?蛇年春晚,该怎么排,才能满堂彩,3条建议

简略梳理了春晚的发展脉络后,再给如今的春晚开药方就不难了。

首先,春晚小品要革新,但步子不能迈得太大。

前两年,很多凭借喜剧综艺成名的喜剧新人,开始在地方春晚露面,积累经验。

像蒋诗萌、张弛这些人气“喜人”,也开始以主角或配角的形式登上央视春晚。

改变发生在去年。

两个春晚小品让人看到了新意。

蒋诗萌、张弛和章若楠表演的《那能一样吗》,就是按照Sketch的思路,针对“双标”这一个game点创作而成的。

而小品《开不了口》,直接把二喜中的节目搬过来,表演者郭耘奇、谢泽成、闫佩伦、张祐维、滕哲(酷酷的滕)全都是喜人。

当然,新喜剧和传统小品的结合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瑕疵,两个小品的笑果难言成功,但改变已经发生。

今年春晚联排现场,我们看到了土豆和吕严的身影。

看过喜剧大赛的朋友,都知道他们的创作有多飞,《进化论》《父亲的葬礼》全都是那种天马行空的作品。

我们还看到了鑫仔,他因为一部《少爷和我》出圈,今年春晚上,只要拿出一部《少爷和我》番外篇,必定能火。

还有刘旸,单立人喜剧的台柱子,今年参加了两档喜剧节目,《八十一难》成为新喜剧的标杆。

春晚能吸纳这样的喜人,代表了一种锐意进取的勇气。

今年的春晚小品,或许会来一场绝地反击。

另一方面,春晚的非语言类节目,或许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非语言类节目之前一直是小品和相声的陪衬,但在过去42年里,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感动。

比如2005年的《千手观音》至今让人感动,2009年刘谦的魔术,成为那年赵本山小品之外最大的看点。

去年的春晚,央视找到了密码,歌舞类节目达到了近几年之最。

有《长安三万里》的电影版,有《上春山》这样的意外爆款,导演是《国家宝藏》的导演于蕾,品质是这几年春晚之最。

2025年只要能保持去年水准,就是一个上扬的趋势。

当然,最需要改变的,是观众的心态。

不是春晚不好看了,是它过去被我们抬得太高了,下不来了。

只要让它回归到一台晚会上来,它就可以好看。

春晚在兜兜转转多年后,终于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2025年的春晚,能否办得让大家满意,皮哥不敢下断言。

但我为节目组不断进取的勇气点赞。

春晚,就像一位老人一样,努力讨好年轻人,一直不得要领。

我们在嘲讽和戏谑之余,是否应该多一份宽容。

如果说以前,因为马季、陈佩斯、赵本山等演艺巨匠,我们习惯用“笑声”来定义春晚的成功;

那么现在,当老一代艺术家远去,我们可以放下执念,用百花齐放、赏心悦目,赋予春晚新的活力。

只要真诚地拥抱观众,我断言,大家看完,会站起来鼓掌!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erlvshi.com/VrC5Vg/html/67364.html
 推荐视频

电梯小姐

Aliya Raymundo 阿尔比·卡西诺 弗恩·凯伊 Zayra Estrada 马克·迪奥尼西奥

女囚K濡れた過去の女たち

亜纱美 山口真里 柳裕章 藤田浩 井上如春

农场主的女儿们

葛洛莉娅·伦纳德 Susan McBain Philip Marlowe 玛琳·薇洛比 Nancy Dare 斯波尔丁·格雷 John Black 热贝狄·寇特

泰坦尼克号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温丝莱特 比利·赞恩 凯西·贝茨 弗兰西丝·费舍 格劳瑞亚·斯图尔特 比尔·帕克斯顿 伯纳德·希尔 大卫·沃纳 维克多·加博 乔纳森·海德 苏茜·爱米斯 刘易斯·阿伯内西 尼古拉斯·卡斯柯恩 阿那托利·萨加洛维奇 丹尼·努齐 杰森·贝瑞 伊万·斯图尔特 艾恩·格拉法德 乔纳森·菲利普斯 马克·林赛·查普曼 理查德·格拉翰 保罗·布赖特威尔 艾瑞克·布里登 夏洛特·查顿 博纳德·福克斯 迈克尔·英塞恩 法妮·布雷特 马丁·贾维斯 罗莎琳·艾尔斯 罗切尔·罗斯 乔纳森·伊万斯-琼斯

春潮烂漫海棠红

奇希·劳尔兹 哈利·雷恩斯 克丽丝蒂·卡妮恩 吉娜·瓦伦蒂诺 Heather Wayne 皮特·诺斯 罗恩·杰里米 Ken Starbuck 弗朗柯斯·巴比隆 Craig Roberts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村守护者

祖晴 张琳 邓玉婷 高全胜 梁颖 刘红韵

俄罗斯洛丽塔

Natalia Belova Sasha Durpfen Valeria Nemchenko Armen Oganezov 弗拉基米尔·索罗金 Diana Sosnova Daniela Torneva Alice Vichkraft Marina Zasimova

金瓶双艳

杨群 胡锦 恬妮 陈萍 姜南 王莱 成龙 田青 夏萍 石天

性赞助

安吉拉·莫雷纳米凯拉·拉兹我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