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TG:uuu568899

全年复盘|基本盘流失、古偶失灵、业绩过山车,2024剧集产业越来越难

首页 » 电视剧 » 正文

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回顾剧集行业这一年,2024不算一个好年份。

如果说2022年是“内容升级”的收获之年,2023年行业进一步吃到红利,那么到了2024年,当观众对于表面化的内容升级不再满足,剧集行业再度出现了市场疲劳问题,甚至在外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显得更加严峻。

这种危机是伴随着观众的成熟进一步凸显的。

一方面,观众对于有创新、有质量的好剧集,依然是保持着较高认可度的,从年初的《繁花》,到“长剧短剧化”的《墨雨云间》,以及《新生》《我的阿勒泰》《边水往事》《小巷人家》等口碑剧集,都能刺激潜在受众回归观看。

但另一方面,这样的剧集放在全年大盘里,占比是非常有限的。而以往的许多拉动流量的手段,包括靠流量拉动市场、营销拉动话题制造热度等,在如今的市场纷纷验证失效。

剧集市场已经来到了只能靠内容说话的时代,但行业却还没能匹配这样的市场需求,爆款难、变现难等一系列链式反应也就随之发生。

行业发展的“难”,在2024年已经显露无遗。

市场:基本盘流失,业绩过山车

从数据来看,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整个剧集市场都延续着“降本增效”的发展逻辑——根据灯塔专业版上半年剧集市场报告,上半年有效播放剧集149部,较去年同期减少12部;但累计正片播放量反增35.1%。

但放在全年来看,情况似乎有所变化。

一个数据是,国庆期间剧集市场大盘跌破了1.5亿;直到今年底《永夜星河》《我是刑警》《猎罪图鉴2》《九重紫》等剧的持续带动下,大盘在12月初才刚刚回归3亿高位线。短短半年里业绩开起过山车,行业的“增效”表现恐怕要画上一个问号。

问题其实很明显,能够拉动市场的剧集数量少了。

根据云合的热播期集均播放量数据统计,去年达到2000万以上的剧集有57部,而今年有48部。而作为对比,4000万以上剧集两年都有12部;3000-4000万的去年有15部,今年14部;2000-3000万的则拉开了差距,去年30部,今年22部。

头部剧集表现还算持平,但能够拉动数据的中坚力量却明显减少。观众选择上的二八效应,在今年进一步放大。

“今年我感受最深的是,观众正在失去看剧的习惯,这可能是最可怕的。”制片人阿九对搜狐娱乐分析认为,基本盘的流失是长视频剧集目前最严峻的问题。

“过去的情况是,可能市面上没有必看的好剧,但大家还是会挑一部剧试试看;而现在,如果不是口碑很好的剧,观众未必还会打开平台看剧了。所以市面上有没有热点剧,对整个大盘都会发生很明显的影响。”

这种市场现状,来源于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变化。

一方面是内容供给侧。

最明显的是,此前搜狐娱乐就曾经多次指出,今年古装剧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失温,根据云合数据,去年全年有23部古装剧热播期集均播放量超过了2000万;而截至目前,今年的数据为15部。

“品质并不稳定的内容供给,已经无法满足如今的观众。而当头部项目频繁出现口碑问题,观众在观剧决策的时候就会越来越慎重。”阿九表示。

以豆瓣评分为标准来看,去年8分以上的剧集作品有25部,而今年仅有7部。

这不仅表明了观众对今年剧集的态度,更深层问题在于,一是剧集口碑营销的力度在缩水,二是因为多方面原因,口碑对观众决策的影响在下降,高分剧如《山花烂漫时》《天行健》《日光之城》《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在热播期的数据都不尽如人意。

剧宣灿灿介绍,今年以来一个明显的感受是,以往很多营销手段的性价比已经越来越低了,“这两年观众的决策平台在变化,从过去侧重话题传播的社交平台,转到小红书甚至朋友圈这种私域,所以如果不是头部大热剧,口碑转化的效果会越来越慢。”

“在营销方面,行业公司也更加谨慎了。比如去年大家会比较关注口碑平台的开分这些数据表现,会有很多前期话题传播的投入;但今年大家已经比较谨慎,因为市场证明了效果是越来越差的。”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市场需求侧的现状。

剧宣手段性价比降低背后,观众对一部剧集是否值得“入坑”的标准,正在回归到内容本身,即选题是否新颖、观看体验如何、是否能够提供情绪价值;而剧集自带的流量、前期传播的热度、播出期间的话题,能起到的作用都越来越低。

“《狐妖小红娘·月红篇》《长相思2》或者《白夜破晓》这种剧,居然没爆,这放在两年前可能都还是不可想象的。但如今就是这样,大流量、大IP或者砸大量营销成本,都未必能换一部好剧,那行业的确定性到底在哪呢?”阿九无奈表示。

但在编剧曹璐看来,这其实也说明,观众对好剧的需求是依然存在的,而且是比过去要更强的。

“今年市场热度只拉起过两轮高峰,一轮是暑期前,《与凤行》《庆余年2》《墨雨云间》连续带动了整个市场的观剧热情;另一轮是年底,《永夜星河》《我是刑警》《猎罪图鉴2》《九重紫》,再度吃到了市场升温的红利。”

“一来肯定是行业在好的档期预埋了好作品,但二来,头部大剧的表现对市场的提振作用非常明显,而且观众不仅是为头部大剧买单,《我的阿勒泰》《边水往事》《山花烂漫时》等作品证明,好内容在如今是更容易被看到、被认可的,这反而是更重要的行业利好。”

如今的竞争环境下,长视频剧集面对的对手不只是其他剧集,更是短视频、微短剧、直播等更丰富的娱乐样态,只有真正有竞争力的内容才能杀出重围。

但只要能杀出重围,更加娱乐化的市场环境,会给好内容更多的流量、变现回报。

问题是,哪些作品能杀出重围,行业如今似乎还没弄明白。

内容:别了,“伪内容升级”

“爆款套路”不存在了。

这或许是从2015年前后互联网大举发力自制,以“流量为王”重新梳理行业逻辑之后,既有模式面对的最大危机。

事实上,在2019年行业提出“内容为王”的时候,面对的处境就是以“流量演员 IP”的IP战略出现了越来越明显的口碑危机。但几年下来,有些方向性问题,至今都没能实现有效改善;前期快速发展留下的后遗症,直到今天行业还在为之买单。

2022年前后的观众会认可,国剧制作确实比以往“更好看了”,五毛特效、抠图等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演员也提倡少用替身、尽可能用原声台词,客观上改善了很多行业的顽疾;包括剧本层面,近两年被吐槽明显悬浮的也少了一些。

但这种更多停留在形式上的内容升级,红利期已经基本殆尽。

“更好的制作质感重要吗?当然重要,毕竟这是眼球经济,但它不是最重要的;观众想要看到的是有逻辑、有情绪的好故事,极端一点说,剧圈也不缺低成本、质感差但引爆市场的例子,根本问题是能不能拿出真正好的故事和人物。”曹璐表示。

“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所谓的内容升级,我觉得只能叫‘伪内容升级’。”

如果以制作标准来看今年的偶像剧,无论是剧情还是制作,如前几年“全网嘲”的作品肯定是大大减少的;但从全年成绩看,今年或许算是偶像剧整体数据最差的一年。

除了前文提到的古装剧成绩,现偶剧进入云合热播集均播放量3000万以上的,仅有《承欢记》和《在暴雪时分》两部。在各平台依然稳定输出、且整体制作体量不低的情况下,现偶剧甚至有些缺乏存在感。

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无论剧情还是选角,如今的偶像剧都很难带动观众的观看热情。”制片人彤彤认为,“从今年讨论的关键词就能看到,‘XX赛道’、‘换乘恋爱’、‘XX吻’……现在的观众对行业的套路太熟悉了,而所谓的‘内容升级’本身也成为一种套路,能带动的关注很有限。”

彤彤补充表示,这种市场热情的消耗,与去年多部重点剧集的争议有关:“行业在市场最热的时候塞进来了一批存货和低质内容,这对加速成长的市场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消耗。”

行业目前的开发思路,很大一部分还是如何打开新的套路,通过类型杂糅为观众带来新鲜感。

比如偶像剧与商战、谍战等元素的融合。前者比较突出的是近些年大女主“做生意”的创作模式,今年就有《惜花芷》《柳舟记》《九重紫》《蜀锦人家》《珠帘玉幕》等剧,后续还有《国色芳华》《咸雪》等项目。

后者即被观众戏称为“谍偶”的,即流量偶像与谍战剧的融合,诞生了《哈尔滨一九四四》《群星闪耀时》《孤舟》《暗夜与黎明》等大批作品。

但从播出效果来看,无论是大女主搞事业还是流量生玩谍战,似乎都不是行业能够解锁市场的那个“答案”。

“行业真正需要扭转思路的点,应该是要认清,内容行业本身是有风险的,更不只是一门生意,尊重内容规律、用时间和成本去打造好内容,是这个行业需要的发展方向。”曹璐无奈地表示,“但对于走过前十几年的平台和公司,这或许太慢了。”

近半年,新的发力方向是从观剧体验上作进一步升级。

比如今年《墨雨云间》爆火之后,“长剧短剧化”被认为是在微短剧风行的当下,更适宜观众审美的表现方式,突出观看时的快节奏与爽感,也带动了制作端发力“复仇剧”、“疯感”的热情;年底的《九重紫》,被认为是这种“答案”的又一次验证。

此外,进一步加强“流量艺人 IP”的含金量,在流量之外放大对演员表演能力和IP内容价值的要求,是强化头部剧的主要思路。比如今年对经典剧续集的重启,《庆余年2》就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年底《白夜破晓》的表现,还是给这种思路带来了不确定性。

“现在到底怎么做内容才有效,行业是迷茫的。”阿九表示,“平台在拼命创新,粉丝则还在让艺人去疯抢大IP、头部团队,不难发现大家其实是越来越焦虑的。”

“根本问题是,走过流量时代,大家都还不适应做内容这门‘慢’生意。而要靠提升制作或者新套路这种‘伪内容升级’糊弄市场,现在看来已经越来越难。”

行业:倡导“To C”又一年

市场的困境,直接反馈到近几年行业公司的业绩上。

而到今年暑期,这种焦虑已经传导至平台层面。有消息称,持续出现的内容“踩空”,正在让平台侧的投资更加保守,有平台议价能力开始出现问题,导致头部项目流失;包括平台制片人出现了频繁“换乘”,据称是制片经费已很难得到匹配。

行业到底该怎么赚钱?

依然是那个答案:做好内容。

正如前文提到的,观众对好剧的需求是比过去要更强的;而做出好项目在当下的回报,相较于过去也是更明显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招商层面。

彤彤指出,今年恰恰是剧集招商成果最突出的一年,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级”的,上半年的《繁花》《南来北往》《与凤行》《墨雨云间》等剧纷纷实现40 品牌合作,创作多项纪录;下半年的《白夜破晓》实现了播前招商的新纪录,《小巷人家》开播后更增至单集10广。

“这门生意现在就是赢家通吃。头部剧集招商能从短视频嘴里抢饭吃,说明其长线的话题量、传播度都是有优势的。而现在的广告主也是很谨慎的,随时可以撤广走人,播前火热、播出后变裸播都有可能,一切看数据说话。”

“行业逻辑一直是,谁有爆款谁赚钱。只是如今,做爆款不能靠流量了,而是要靠观众认可。”

相较于行业公司,平台其实很早就在“内容升级”的方向上有明确的规划。从2020年提出要做“To C生意”,到2022年降本增效后卡死创新标准、多场项目会变“红灯会”,再到今年各家的发言越来越直接、政策逐渐收紧,对内容变化的要求已经越来越急迫。

其中代表性的就是腾讯视频推出的“后验激励”政策,其实质就是让行业公司与平台共担风险,推动内容制作的“To C”趋势。

今年上视节推出“后验激励”政策前后,平台方面还提出,除了打破制片人考核的“大锅饭”机制,将制片人的收益与作品的最终质量挂钩;也要对剧集制片人团队的薪酬模型做改革,针对制片人、小组负责人和工作室负责人,提高作品成功率的考核压力。

阿九表示:“如果说电视时代,行业公司是要看电视台采购部门吃饭,如今整个影视行业就是在给长视频平台打工。所以平台是最需要、也最有可能给行业带来改变的。只是平台要扭转的,是他们过去十几年参与养成的行业惯性,也包括其内部存在的问题。”

至少目前,平台依然是可能给行业带来改变的主要源动力。去年以来,他们在尝试更多内容变革的思路。无论是发力实验内容的“X剧场”,还是到近期提出只做8-16集“短剧”,都在表现出平台急于带来改变的危机感和决心。

这种改变要如何发生,依然需要时间。

2024年过去了,或许没有多少剧集从业者会怀念它。

“2025年会是更好的一年吗?不知道,但至少我觉得,行业的大趋势会是向上走的,平台有动力、更多专业团队在涌现、工业化水平在提高,那么至少我愿意相信,这个行业依然有希望。”彤彤表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erlvshi.com/VrC5Vg/html/66260.html
 推荐视频

俄罗斯洛丽塔

Natalia Belova Sasha Durpfen Valeria Nemchenko Armen Oganezov 弗拉基米尔·索罗金 Diana Sosnova Daniela Torneva Alice Vichkraft Marina Zasimova

花容月貌

玛丽恩·瓦科特 热拉尔丁娜·帕亚 弗雷德里克·皮耶罗 方丹·拉瓦特 约翰·雷森 夏洛特·兰普林 娜塔莉·理查德 伊莲娜·扎贝斯

泰坦尼克号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温丝莱特 比利·赞恩 凯西·贝茨 弗兰西丝·费舍 格劳瑞亚·斯图尔特 比尔·帕克斯顿 伯纳德·希尔 大卫·沃纳 维克多·加博 乔纳森·海德 苏茜·爱米斯 刘易斯·阿伯内西 尼古拉斯·卡斯柯恩 阿那托利·萨加洛维奇 丹尼·努齐 杰森·贝瑞 伊万·斯图尔特 艾恩·格拉法德 乔纳森·菲利普斯 马克·林赛·查普曼 理查德·格拉翰 保罗·布赖特威尔 艾瑞克·布里登 夏洛特·查顿 博纳德·福克斯 迈克尔·英塞恩 法妮·布雷特 马丁·贾维斯 罗莎琳·艾尔斯 罗切尔·罗斯 乔纳森·伊万斯-琼斯

女囚K濡れた過去の女たち

亜纱美 山口真里 柳裕章 藤田浩 井上如春

人间中毒

宋承宪 林智妍 曹汝贞 温宙完 柳海真 全慧珍 郑元中 金惠娜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村守护者

祖晴 张琳 邓玉婷 高全胜 梁颖 刘红韵

爱你九周半

米基·洛克  金·贝辛格  玛格丽特·惠顿  David Margulies  克里斯汀·芭伦斯基

电梯小姐

Aliya Raymundo 阿尔比·卡西诺 弗恩·凯伊 Zayra Estrada 马克·迪奥尼西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