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TG:uuu568899

专访《台风》作者海飞:“这是我‘蓄谋’已久的一次创作”

首页 » 电视剧 » 正文

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作者李喆

舟山的南方,有一座小岛,岛上坐落着石头房子的民宿,一共有13间客房。院子里有一棵巨大的泡桐树,厨房里冒着热气……黄昏时分,有一些客人远道而来,准备入住……而泡桐树下,掩埋着20多年前的一桩命案。窗外,下起大雨,一场台风的到来,即将掀开所有的秘密……

20日下午,海飞在杭州接受了北京青年报记者的独家访谈,从以《麻雀》《惊蛰》《捕风者》为代表的红色谍战作品,到《风尘里》《江南役》《昆仑海》等古装谍战系列,海飞讲述了他构建的“谍战版图”背后的创作,他直言对故事的迷恋让他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的细节与感动,并将其融入到作品中,尝试对人性、命运、家国情怀的深入探讨。

海飞是无数谍战迷心中的“大神”。他的作品文学性和故事性兼备,获得过多项文学奖项。他本人也是国内作品影视转化率较高的作家之一。海飞表示,文学创作、影视创作不仅是对时代风云的描绘,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我希望能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与启迪。我现在就是很安心地写作,不断尝试去跨界,写作是我一辈子的事儿。

点击图片即可进入购买链接

《台风》

海 飞 著

作家出版社

“有川端康成《雪国》的味道,

还有点烧脑”

作为“迷雾海”罪案小说系列开山之作,《台风》着力于华良、任素娥、谷来、杜国平等十余个人物的剖析,并在“人生不过就是,送走一场台风,再等待下一场台风”的寓意中,不断挖掘出人性里不可预知的复杂特性。

在小说里,海飞借由“台风”作为人生境遇的隐喻符号,通过精巧构思层层展开故事情节,在人物正与邪的交错、善与恶的对峙中,聚焦人性的残酷和温情,故事中蕴含着很多人生的况味,有网友评价说,“有川端康成《雪国》的味道,还有点烧脑”。

“这是我‘蓄谋’已久的一次创作”,谈及《台风》的写作缘起,海飞直言,这些创作素材来源于他去舟山的一次采访。当他了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经常有特务从舟山群岛登陆,那里曾经发生过一些案件,立刻被深深吸引,“我坐在一艘客船上,心里想的是这里发生过的旧事,一个罪案悬疑的故事冒出了头。”

从谍战小说转型到悬疑罪案小说,海飞说两者都需要推理,他切换起来还比较自如。而一旦进入创作,“写得非常酣畅,甚至比以前写谍战更有快感。”海飞说。很快,《台风》首发于《人民文学》2022年第11期,此后被《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等文学期刊转载。

为什么转换赛道写起悬疑罪案类作品?被问得多了,海飞自己也好好想了想,“我喜欢写罪案,是因为觉得我们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一个‘心灵警察’,对‘罪恶’的事件有自己的‘审判’。我想,我可以开始一个系列小说的创作,把虚构的秘密无限延伸。这个世界上,奇怪的、隐秘的事情还有很多,只是我们不知道。所有事物,我们能看到的都只是冰山一角。”

海飞表示,“迷雾海”是他关于城市秘密的一种想象。这一系列小说致力于在江南或南方县域的人文气息中,剖开人性之中深藏的善与恶。“我写《台风》,里面其实最无解的是人性,而不是这个案件本身。比如里面的警察,他对于自己、家庭、生活有一种无奈,但这种无奈之中也饱含着巨大的激情,一个反转之后,他其实是最有力量的。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情绪偶有一些低落,并不意味着我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兴趣,对人生失去了信心。小说中时不时有一些小温暖,它的底色一定是向上的。比如我正在创作中的《剧院》会更深入角色,甚至每一个配角,我都剖析了其人性中的复杂。可能小说最大的一种仁慈、包容和慷慨,正在于对人性中某种‘动因’的发掘。

为什么要把这个系列的背景放在“南方”?海飞坦言,他在南方长大,对那里的县城非常了解,也非常迷恋,“中国有两千多个县,它们多带有一些相同的气质。比如,南方不少县城都会有一条胜利路、红旗街或人民电影院、人民医院……明确南方这个地域界定,一个是我熟悉它,另一个我也想它变成我个人写作的一种印记。”海飞表示,在这个创作的“矩阵”中,还有讲述边陲少年与贩婴团伙之间隐秘往事的《算账》,目前,同名剧集已由芒果TV官宣,正式进入影视化序列。此外,《寂静的火车》《海州城系列》等作品也已经列入写作计划。

迷恋故事,沉浸推理

仿佛一个人的狂欢

海飞创作的悬疑罪案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但他的叙述波澜不惊,故事的反转中有一种冷静。相比文学写作,海飞深有体会的是,剧本特别考验讲故事的能力,每当完成一个剧本,他都会让大脑放空一下,“调频”到写小说的状态,“我甚至觉得写小说和写剧本用的是相反的劲,就好像会骑自行车的人去学骑三轮车,反而学得慢一些,而不会骑自行车的人,可能上去就能骑,直接就会了。”

讲故事的能力来自海飞自幼对故事的迷恋,“记忆里童年对故事的迷恋让我生出自由想象的翅膀,随后沉浸在对故事的推理里面,乐此不疲,就像一场个人的狂欢。”

“我的童年分割成两半,一半在农村,另一半在大上海度过。小时候我看过一本手抄本小说,叫《恐怖的脚步声》。害得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敢进入黑暗。而城市是明亮的,我喜欢躲在外婆家的阁楼里看报纸和杂志。少年时期又是孤独的,有大把时间沉浸在形形色色的故事里,三毛、金庸、古龙我看,《当代》《十月》这样的文学杂志我也看,我甚至会把报纸从头看到尾,连寻人启事都看。另外,录像厅也是一个滋养我的地方,因为里面有太多故事了,我非常迷恋那些故事。”

1971年,海飞出生在绍兴市诸暨市枫桥镇。用他的话说是“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作家”。海飞14岁务工,17岁当兵,退役后到化肥厂工作。尽管工作经历中也有各种不顺心,但他始终没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也许是因为小时候看的杂书有点多,误打误撞开启了写作。”

二十多岁海飞才开始写作,从自由投稿到写中篇、长篇,直到靠写作进入媒体工作,后来又辞职去当“杭漂”,经历颇多。能被写作“接纳”,在海飞看来,或许有一个原因是儿时的“野蛮生长”赋予了他自信。“这种自信不是刻意,而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海飞回忆,以前在化肥厂拉煤的时候,因为一心想要换一份工作,他劳动休息的间隙,不是看书就是趴在水泥桌上用方格纸写作。工友们见到他穿着工作服,却手里拿着装着稿件的文件袋,都会喊:“大学生来了。”

“其实他们的话里是那种讽刺的味道,但是当时我没觉得他们是在讽刺我。现在回忆起来才发现,我那个时候怎么那么自信,竟然觉得我以后就是要当作家的。想想都莫名其妙。”经历种种,最终成为一个专业作家,海飞特别感谢命运的眷顾,“上天给了我一个热爱的差事,可以让我的心灵得到满足。我说,好的。我这一生就是写作了。

可以无结果,不能没野心

从文学到影视,从影视到话剧,跨界跨得风生水起,究竟有何秘诀?海飞笑言,所有艺术的被认可,都是审美的被认可;很多东西只能相信自己,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做。这里面所谓成功的秘诀,除了文学的笔力,还有叙事构架、人物构建的能力,最关键的是要把人性里面最复杂的故事讲出来

有人评价说海飞的作品画面感很强,海飞的自我评价是,自己的写作是有节奏感的,而且文字里面有自己独特的气息。说完他又笑着直言,“这个听起来太虚了,但节奏感和气息真的是在文字里面存在着的,就像全红婵跳水,她如果把她的经验毫无保留教给另一个人,另一个人未必学得会,因为有些东西只能意会。比如说对白,人的性格不同,就会说出不一样的话来。写作也一样。而且对白里面确实是有节奏感的,但这又没有标准,怎么样的节奏才是动人的?这很难界定。”

海飞坦言,自己在动笔时总会有一种警惕,“我会想,写了那么久,会不会我自己还不知道它已经老旧了呢?”这个问题经常在他脑子里敲上一记,促使他不断寻找新鲜的题材、角度、语境,为书写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海飞的作品逐渐涵盖了多种题材和风格,受到读者喜爱。有没有创作的瓶颈?怎样克服焦虑?面对很多这样的询问,海飞笑言,“我没有焦虑,我太容易满足了,我是农村出来的,从小生长得就像一棵蒲公英,吹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17岁我去报名参军,我父母都不知道的,就是我在做临时工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工友向车间主任请假说他要去征兵体检。我就骑上车跟着去了,去了问在现场的乡人武部长,我能不能当兵。那个部长说我们当然欢迎,然后直接就去体检。包括后来成家立业,都是自作主张。其实这种模式的成长挺好的,充满强大的生命力。”

每天锻炼一个小时,是海飞雷打不动的项目,“我有阶段性的消沉,但锻炼一个小时后人会很精神。”海飞直言,“我创作特别快,而且创意能力非常强,有很多想写的东西,以前一个中篇三四天就能写完,更快的时候,写字的速度赶不上脑子的速度,后面的情节都想好了,手指头却迟迟敲不出来。话剧《向延安》的剧本我写了一个星期,是在上海一家酒店里写完的,写完以后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就开始排演了,5月27日上海解放纪念日那天首演,7月1日在国家大剧院公演,反响不错。”

如何看待写作上的野心?海飞认为,写作有野心不是一件坏事,“比如说我正在进行的谍战之城系列,我要写发生在汕头、宁波、大连、舟山……的很多故事,有人就会担心说你完成得了吗?我不在乎完不完得成,我会去一个一个地写,写到哪里算哪里。我觉得只要在写了,其他都无所谓,也许某个小说写到一半的时候不想写了,或者停止了,我也觉得很正常。就是说可以无结果,不能没野心。”

写作的最佳状态是“天马行空”

在海飞看来,闲下来会让他觉得心里不安。他几乎每天都会思考各种新的尝试,“第二个话剧又要开始写了。”他说,“我甚至想自己制作、导演一个小成本电影。我就是不停地在折腾自己。比如说写话剧,我试图把话剧写成像电影一样,情节跨度也大。当然话剧和电影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但我觉得这中间一定有一个可以契合的点。话剧的创作,可以直接看到观众对剧的反应。是掌声雷动还是平静?观众有无共鸣?你在现场就能感知到,那种互动带来的快乐,跟利益无关,是特别纯粹的精神愉悦。”

人到中年,会不会感到精力、体力跟不上创作的步伐?“我从没去考虑过这个问题,我们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远虑是对的,但是虑得太远了,会让人生变得寡淡。我觉得我只要能写得动,给读者带来小说,给观众带来影视剧就可以了。”停顿片刻,海飞又笃定地说,“人生中充满很多不确定性,每个人都应该想清楚。好比在上山的过程中,你就要盘算着什么时候下山,这些都应该在计划中。到了我这样的年龄,这种感觉真的是很强烈。”

“也就是这几天吧,”海飞说他要去找个地方“闭关”,准备用一个星期左右完成一部根据他的小说《苏州河》改编的话剧。“‘闭关’非常安静,那种被人遗忘的感觉非常好,效率也高,写出来的东西成色也好。”海飞话语中透着兴奋,他认为写作的最佳状态就是要天马行空,“24小时没规律,困了就睡,但是半睡半醒之间,夜深人静,剧中的每个人似乎都在对话。很多时候,醒来还牢牢记着情节,马上能连上。这样‘流’出来的人物、文字,自然而然、蹦蹦跳跳,很鲜活。”

“比如有天晚上,我在想一个剧情,脑海里突然冒出来这样的设计——这个女特务手上会不会有一本《安徒生童话》,她最喜欢的故事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吧?因为她看上去非常冷血果决,但有的时候却温文贤淑,或许是因为她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住着安徒生童话。把这个感觉写到话剧里,我觉得这个人物会非常精彩。”海飞笑言。

在他看来,进入最佳状态的前提,是作者先要进入一个虔诚的语境,“你全身心投入了,灵感才能赋予你很好的文字,或者说文学会给予你一种回报,像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你赋予了真诚,对方以真诚回馈。你真诚地与读者对话,你笔下的人物也会变得丰满。

海飞认为,写作不光是一件快乐的事,写作还是一辈子的事。“我在最初写作的时候,有赚取稿费谋生的需求,但是写作本身仍然是快乐的。后来不再为生计愁,对写作的热爱仍然未减丝毫,我觉得我与写作之间,唇齿相依。”对于题材的选择,海飞也不会刻意求之,都是写自己特别想写的题材,“比如,我现在甚至都想用许多短篇小说的形式,去写一个村庄的故事。因为我幼年的时候,住在诸暨枫桥镇一座叫丹桂房的村庄,书名可以叫《丹桂房传》。你看,有趣的念头就是会这样,随时跳出来。”

作家出版社倾力推荐

内容来源:《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

作者:李喆

排版:邓 宁

编辑:刘 林

一审:刘岂凡

二审:刘 强

三审:颜 慧

作家出版社官方媒体矩阵

往期回顾,点击关注

这本书让你更懂《简·爱》,又不仅仅是《简·爱》(上)

这本书让你更懂《简·爱》,又不仅仅是《简·爱》(下)

新书推荐 | 《东山坳》:三男一女同班同学的爱恨情仇命运遭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erlvshi.com/VrC5Vg/html/45035.html
 推荐视频

花容月貌

玛丽恩·瓦科特 热拉尔丁娜·帕亚 弗雷德里克·皮耶罗 方丹·拉瓦特 约翰·雷森 夏洛特·兰普林 娜塔莉·理查德 伊莲娜·扎贝斯

泰坦尼克号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温丝莱特 比利·赞恩 凯西·贝茨 弗兰西丝·费舍 格劳瑞亚·斯图尔特 比尔·帕克斯顿 伯纳德·希尔 大卫·沃纳 维克多·加博 乔纳森·海德 苏茜·爱米斯 刘易斯·阿伯内西 尼古拉斯·卡斯柯恩 阿那托利·萨加洛维奇 丹尼·努齐 杰森·贝瑞 伊万·斯图尔特 艾恩·格拉法德 乔纳森·菲利普斯 马克·林赛·查普曼 理查德·格拉翰 保罗·布赖特威尔 艾瑞克·布里登 夏洛特·查顿 博纳德·福克斯 迈克尔·英塞恩 法妮·布雷特 马丁·贾维斯 罗莎琳·艾尔斯 罗切尔·罗斯 乔纳森·伊万斯-琼斯

女囚K濡れた過去の女たち

亜纱美 山口真里 柳裕章 藤田浩 井上如春

俄罗斯洛丽塔

Natalia Belova Sasha Durpfen Valeria Nemchenko Armen Oganezov 弗拉基米尔·索罗金 Diana Sosnova Daniela Torneva Alice Vichkraft Marina Zasimova

816

郑又菲 曾沛慈 陈博正 郭大睿 田中千绘 范逸臣 黄之诺 夏宇童 周厚安 谢以乐 曾珮瑜 黄镫辉 于卉乔 黄采仪 王梦麟 滕韦煦 李佳豫 赖铭伟 马志翔 廖慧珍 郑人硕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村守护者

祖晴 张琳 邓玉婷 高全胜 梁颖 刘红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