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层管理者成长记

首页 » 电影 » 正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祝颖丽,题图来源:AI生成

对很多员工来说,晋升到Team leader、业务主管乃至部门总监在未来都是一个可望可即的目标。一些摩擦和不适,换一个视角,也可能会发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

上周我们呈现了几位中层管理者在部分冲突问题上的视角。这周,在冲突之外,当他们被当做职场中的“优胜者”去看待时,一些经验和路径也许值得参考,一些教训也值得被看到。

以下是编辑整理后的回答。

70后—从互联网到外企,曾管理200多人团队,现团队人数30人;

80后—互联网公司,管理超过200人团队;

85后—电商公司,管理100人以内团队;

90后A—从自己创业到大公司,管理30人;

90后B—经历过外企、互联网企业,目前在创业,管理200人团队。

70后—从互联网到外企,曾管理200多人团队,现团队人数30人;

80后—互联网公司,管理超过200人团队;

85后—电商公司,管理100人以内团队;

90后A—从自己创业到大公司,管理30人;

90后B—经历过外企、互联网企业,目前在创业,管理200人团队。

怎么成为管理者?

70后

我们一个团队的,大家在一起工作,首先要选一个小的Leader,其实就是选业务做得比较好的。

这时候Leader 也不是让你管人,而是让你把经验传递给整个团队,让大家一起来取得更好的成绩。

80后

我做管理应该是 11 年之前,第一个阶段管小团队,首先你要让别人服,对你的业务很服气,你也能帮他们解决问题。

85后

那时候公司成长得快,个人在里面也会跟着成长。2013年就开始带几个人。但带团队真的需要时间,因为业务你可以通过方法论复制的,但是带团队不是。所以你需要有实战的经验,需要学会举一反三。

90后B

我当时也是运气好。

我轮岗到一个部门,觉得挺好的,业务很有意思,老板也很好,就明确表达想留下来。

这个部门有一个很贵的Manager,他 7 年了,要走。而我是一个很便宜的 Manager,正好老板想做数字化转型,我就站在团队战略转型的一个位置上,什么都撞上了。

我当时就干了一年,那个岗其实至少等 5 年之后才能接的,我是卡了个空子。

管理者的试错与成长

70后

刚开始当管理者的时候,更多觉得,很多事情我能做得好,其他人也能做得好。他们做得不好,无非就是对自己要求没这么严格。

有一个下属,我就觉得他做得不好。然后跟他去聊,就站在公司的天台上,从下午4 点钟一直聊到晚上 10 点钟,整整聊了 6 个小时,最后还是没有聊通。

我苦口婆心,他就是不接受,我就特别不理解。后来上了管理者课,讲师说沟通的基本点是两个人有共同的立场,如果没有,什么东西都是白搭。

这位下属还一直有情绪,开周会的时候会鼓动其他人反对我。刚开始为了团队的稳定性,我其实是在和稀泥。当时我很软,觉得他的想法可能也是对的,我们应该团结每一个人,不要轻易地就去放弃一个人。

这个事情被我老板知道的时候,在某一次会上直接让他离开了。我记忆深刻。

80后

我第二个阶段就是团队从几个人到十几个人,然后到了二三十个人,这种情况下,你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去帮哪个人解决业务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你还是去看大家的诉求。

有的人想涨薪,有的人想晋升,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激励体系;还有的人希望有情绪价值。有的人看重性价比。那你就要看这个人他属于哪类人了,要把人分类型了再对症下药。

第三个阶段,我开始从大概 60 多人的团队管理到两三百人的团队。

大规模管理的话,最重要的东西是“管一层,看一层”。管好你下面那层,解决 80% 的问题,但同时你不能让下面那层跟你之间形成一个闭环,要时不时提溜下面的人看看他们跟你说的,和你下面那层的人跟你说的是不是一致。

85后

逐渐意识到要接受不完美。

因为从一线一路上来,你就会要求很多员工,跟你当初对自己要求一样。这是人的惯性,就像父母总希望孩子能跟自己一样。

问题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没有办法跟你一样。他可能比你弱,也可能比你好,所以很多时候你得接受不完美。

这个不完美不是没那么优秀,是没有像你心中想的那样。因为未必达到像你这样的就是最优秀。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不擅长的地方,管理的逻辑永远不是让自己成为整个团队的天花板。

现在很多东西日新月异, 20 多岁的人是在信息高度爆炸的环境里成长的,其实已经不是所谓论资排位这件事。很多东西并不以年龄和经验作为唯一。

我也有过挣扎,有过内心抗争,甚至有过比较阴暗的时刻,但没有办法,要接受。这种时候你就得认同很多东西,年轻人就是比你强。

举个例子,年轻人喜欢二次元,那你让我一个 35 岁以上的人去喜欢二次元?我不是说只有年轻人才喜欢二次元,但的确绝大部分喜欢的都是年轻人。

我努力过让自己去看,但是真没有办法看下去。

你在一线带团队时,是个冲锋陷阵的人,你的能力是团队的天花板。但随着你越管越宽后,你会发现,你的职责变成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上。

所谓的接受不完美,既是接受团队的不完美,也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代际传承?好老板以及好管理

70后

我的老板经常讲,他是我的领导,更是我的资源。

他说你有什么事情可以过来可以跟我说,叫“送死你去,黑锅我背”。就是希望我们更加主动地去工作,去承担更大的责任,冲在一线,不要有什么担心。

下属大胆去尝试,犯了错误老板来背黑锅。这是我跟我的老板学到的。

我现在也是觉得要成就他人,这是管理者的一个基本工作。最好的结果就是,下面人比我们更强。

假如他能够替代我,坐我现在的位置,其实对我来说是个好事。这样我可以腾出手来做更多的事情。

早期公司其实有很大的空间,你成长了,就可以把我顶得更高。大家其实是互相成就。

有些管理者对下属是打压的,最好你们都不如我,谁冒头了,要想办法把你赶走。如果我的团队里面发现有这种想法的,我绝对会开掉,绝对不留,因为他的内心太狭窄。

80后

理想的管理者,肯定是优秀的CEO、董事长的那个级别。

第一个是有知识上的系统性,你必须得懂财务,懂人力资源,懂采购,懂供应链等等,知识体系很全面。

第二个是有结构性思维,真的做到高级管理者的人,他的思维是一个网络,能够做到像网络那样的结构。

正常一个做到中级管理者的人,首先业务要过关;其次管理意味着承担责任,功劳给下属,责任自己担。如果做不到这点的话,连 60 分都不到。

“推功揽过”是管理者的必要条件,这个没什么可说的。

90后B

我在宝洁那个大老板真的特别好。

首先就是价值观特别正。他觉得组织里面人的幸福感、尊重个体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价值观打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就会有各种行为,包括他把管理的位置给我,也是希望我不仅仅要完成我自己的KPI,还要带好团队。

他给我布置了很多任务,譬如说如果我不懂就要闭嘴,不能去影响现有团队核心成员的积极性。也跟我说,当一个好 Leader,必须尽快把专业性的 Gap 给补上。

他还给我盘了一遍手上这六七个人每个人擅长什么。跟我说前三个月遇到什么问题去问谁,知识库去找谁;告诉我合作方的特点是什么,怎么跟他合作;遇到什么情况的时候去找老板,说得非常清楚。

宝洁是告诉我好的案例应该怎么做。我现在创业、手下200人,在犯了很多错、经历了很多感动时刻之后,对“带团队”这件事,有了更长期主义的理解。

1)钱能吸引人才,但是远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看到人的不同需求并且满足;

2)对人才,需要充分放权;

3)要有给团队试错的“容错度”;

4)清楚并且利用自己的优势,造福团队。

前几天我跟合伙人聊某个新业务要不要给一个下属做,我们都知道这个东西可能不 Work,但我觉得还是得让人试试看,每个人得趟一遍浑水,才知道这条路上哪个地方通,而不是每个决定都依赖老板来做。然后我就想可以把我怎么用人,管团队的几个原则梳理一下。

(管理向善)是觉得我这辈子,还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好人,我不做坏事,这是我做人的原则。

你的管理思路和风格是什么?

70后

我觉得一个好的管理者,不是一个指挥者,坐在轿子或战车上,让你的员工在前面去拉。不是这样的。

一个好的管理者,他应该跟着大家一起去拉这个车,所以我认为好的管理者也应该冲到一线去,并不是只制定规划,看到结果后指手画脚。

所以我平常跟我的下属沟通比较多,我觉得可以通过频繁沟通,来做一些对焦。

当然跟他们开会不是说事无巨细地检查每一项,只是看看最近的交付,做的事情跟大的目标有没有偏差。如果没有偏差的话,那就让他们继续去搞就好;如果有偏差的话,要及时掰回来。

80后

我肯定属于硬派,就是要求高,回报也高。分了类型后,把某个人划到哪个类型里面去,就大概知道主要激励他的东西是什么。

喜欢钱的靠钱来激励,喜欢情绪价值的主要靠情绪来激励。我肯定能做到。

我做好管理的方法是多结交跨界的朋友,交朋友要深交,这样你从他的那个领域得到的经验就是事半功倍。

然后平时有事没事看点书,看书我也是比较喜欢深读,我读书的时候会做很多的笔记。我读一本书可能比很多人读 10 本书收获都大,因为这本书的东西我都记下来了。

85后

我的管理思路就是大家先把事情做好。因为大家来公司的核心是工作指标,把这个事情完成是第一位的。

我说得再接地气一点,大家来到职场就是来求财。这个过程里,大家把相应的结果做到。

作为团队负责人,除了带团队做到结果外,对拿到结果的个人,要去帮他们争取该获得的最大收益。有的人可能希望成长,那你就给他调到更重要的项目,给他更大的Scope;有的人追求在职业生涯里晋升,那你就给他提高竞争力;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需要更多的收入,那你帮他加薪。

总归来说就一件事,你带他们努力获得结果,帮他们争取收益。

风格上因为我是处女座,对自己要求比较高,表扬鼓励不太多。他们可能做到100分的时候,我会表扬。不过标准很高,这个100分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120分。

我团队人可能的确需要较好的心态,在称赞中成长的人就很难。我觉得这也是个适配,每个人跟上司其实也讲究适合不适合。

他们经常吐槽我很少表扬他们,希望听到表扬。如果明确说了,我表面当时不会多说什么,但也会记在心里,下一次做得好时,我会更多夸奖他,但这次不会。

有成就感吗?

70后

管理是一条不归路。让我重新选,可能我不会选做管理。

其实最难管的是人心。你很难让很多人理解你。有时候你为了他好,但他把好心当成驴肝肺辜负;或者有的时候会背叛。这种事情在职场上也是经常会发生。

有时候也要做艰难的决策,典型的是优化人的时候。

公司要求我们必须要优化多少人,每一次我都是这个团队挑一个,那个团队挑一个,但公司的指令是没有结束的。

我最后下定决心,干脆把整个北京团队全都关了。我去谈的时候,内心其实很难,但他们觉得是针对他们,说你新来的老板要立威。

其实把他们干掉对我个人有什么好处呢?没有好处,这就是公司的一个决定,但我们管理者往往要承担这些负面情绪。

90后B

我干了这件事,才发现真的挺难的,没有那么容易的事。但这个东西用心干也是会给人无限成就感的。

管理的成就感甚至是大于业务拿到的结果,比如KPI完成或者拿了多少奖金,因为这是人与人之间非常纯粹的情感。

我举几个例子。

当时带的团队有个40多岁的大哥,有俩小孩。他业务能力很强,不需要我帮什么忙,痛点是,年轻人的东西跟不上,没法跟他们对话。

我就让他做做数据看板。他学编程,然后也会跟他儿子聊,两人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那半年他觉得终于有了一些进展,家庭的幸福感有特别大的提升。

后来他特别感谢我。我也没想到这件事情让他生活的幸福感提升那么多。

然后我在想,哇,原来我做一些努力,投入一个三四分的事情,居然可以给我十分的回报。

我觉得可能就是因为看见了个体的需求,并且给予了帮助。

还有另外一个年轻点的下属。团队全年表现好,就有一个CEO奖金名额。一般情况,像我这种快到晋升窗口的经理就会自己拿,下一个季度铁定能晋升。

但我觉得我团队里有一个特别厉害的人,他应该拿这个奖,我就把名额给了他,帮他晋升。

像PPT我会帮他改,数据我也会帮他看,很希望他把项目做好可以晋升。最后他成功晋升,我当时比他还要开心。

体制如何影响管理?

70后

上家互联网公司规定就是“361”制度(30%最好,60%中等,10%淘汰),或者“271”制度,总之10%的人是要强制淘汰。这个不是说你干得好或者是不好,就是公司的制度。

如果你得了3.25分,基本年底没有加薪和年终奖,什么都没有。如果你得3.75分,你可能就多拿四五个月的工资,然后还有股票。最后的收益差距是非常大的。

现在这家外企整个的绩效管理,相对来说要弱很多。他也打分,但是没有强制的末位淘汰。人少的话你可以不打“1”。而且就算打,跟最优秀的那些人的年终奖什么的差异都不是特别大。

这种你对待下属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样。前者很可能有打压控制,因为你决定他的绩效嘛。

互联网公司和外企最大的区别还有所谓的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感,说话的分寸感。

以前我们团队,从老板到下属,大家都叫兄弟。很多时候工作的事情、家庭私事都混一起,边界都没有,大家真的跟兄弟一样,信任感非常强。讲话也直言不讳。

外企大家的边界感会更强。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就是生活。有一些家庭上的情况我都不敢去打听,比如说女孩子,问有没有男朋友,有没有结婚,有没有孩子?不敢,不敢去问。

80后

为什么国内这么多职场问题?法治是制度先于权力,但我们很多草莽时代起来的互联网公司,90%还是人先于制度。

什么“礼不下P6 ,刑不上P9”,大家为什么要这么说?如果不是公司让大家感觉到了浓浓的人治,不会有这样的共识。

赤裸裸的人治是很落后的。制度好的公司比如华为,它是在中国最差的环境下,在最难的时代,披荆斩棘,无数次从尸体堆里爬出来走到今天。

时代的产物只能够时代去调。个体的角度特简单,碰到不靠谱的老板赶紧换,工作和谈恋爱是一样的。与老板相处,不是改变,不是适应,而是筛选,直到你选到正确的、合适的为止。

90后

我现在创业,公司没有那么强大的系统帮我改正自己的行为,所以我就只能靠自己不停地复盘。

但我觉得人性都是不可靠的,人一旦尝过了权力的滋味,发现他的喜怒哀乐可以控制其他人,就会对这个权力上瘾。所以好的体制应该去管理这一部分人性的恶。

体制要有奖有罚,对好老板要充分奖励,差老板要告诉他你这样不行,要明确底线在哪里。有的公司没有这个体制,甚至感觉是劣币驱逐良币。

企业的最大驱动力就是营收、利润的现金流,关注员工不在他的驱动力里。所有企业,包括宝洁刚开始也都是血汗工厂,压榨一线工人的权利。经历了工会好几波反抗,政府又出手管,所以他如果不好好更新组织文化,公司经营不下去。

宝洁快二百年了,有过非常多惨痛的教训,所以才到现在这样,中国公司很多才二三十年,很年轻,我觉得假以时日会发展的。

现在也有很多气氛好的年轻公司,我们这一代未来成立自己公司的时候,我觉得会不一样。只是我们还太年轻,没有那么多案例去说。但在乎员工的感受、幸福程度高的好公司未来会有的。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erlvshi.com/VrC5Vg/html/44657.html
 推荐视频

泰坦尼克号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温丝莱特 比利·赞恩 凯西·贝茨 弗兰西丝·费舍 格劳瑞亚·斯图尔特 比尔·帕克斯顿 伯纳德·希尔 大卫·沃纳 维克多·加博 乔纳森·海德 苏茜·爱米斯 刘易斯·阿伯内西 尼古拉斯·卡斯柯恩 阿那托利·萨加洛维奇 丹尼·努齐 杰森·贝瑞 伊万·斯图尔特 艾恩·格拉法德 乔纳森·菲利普斯 马克·林赛·查普曼 理查德·格拉翰 保罗·布赖特威尔 艾瑞克·布里登 夏洛特·查顿 博纳德·福克斯 迈克尔·英塞恩 法妮·布雷特 马丁·贾维斯 罗莎琳·艾尔斯 罗切尔·罗斯 乔纳森·伊万斯-琼斯

女囚K濡れた過去の女たち

亜纱美 山口真里 柳裕章 藤田浩 井上如春

电梯小姐

Aliya Raymundo 阿尔比·卡西诺 弗恩·凯伊 Zayra Estrada 马克·迪奥尼西奥

爱你九周半

米基·洛克  金·贝辛格  玛格丽特·惠顿  David Margulies  克里斯汀·芭伦斯基

俄罗斯洛丽塔

Natalia Belova Sasha Durpfen Valeria Nemchenko Armen Oganezov 弗拉基米尔·索罗金 Diana Sosnova Daniela Torneva Alice Vichkraft Marina Zasimova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村守护者

祖晴 张琳 邓玉婷 高全胜 梁颖 刘红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