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瓦尔登湖》才明白:离人群越远,离自己就越近

首页 » 电视剧 » 正文

独处有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是惶惶不安,想要逃离,生怕被人抛弃;

第二境界,能安于寂寞,可以静下心来做事、思考;

而最高的境界,是在独处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梭罗,便是那个在独处中抵达最高境界的人。

他以自身经历写就的《瓦尔登湖》一书,更是给无数孤独的人,带来了内心的治愈。

翻开书,我们可以看到梭罗的两种人生状态:

一种是都市人群里的他,虽衣食无缺,却困顿迷茫,对人生充满了怀疑;

另一种是,他置身于瓦尔登湖畔,衣食供给都要亲力亲为,还无人陪伴,可他却活得自在舒心。

他那种宁静悠然的样子,让我真正明白,一个人只有远离人群,才能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样子。

1

人之所以迷茫

是因为身处人群中

在现代社会,很多人活得迷茫,便迫切地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同、社会的认可。

于是他们一个劲地钻进人群里,想通过别人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恰如作家勒庞所说:

“人一到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只能抛弃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越深入人群,他们就越会迷失自我,变得更加盲目而平庸。

《瓦尔登湖》中写道,梭罗在去瓦尔登湖之前,也曾努力跻身人群,去追寻世俗的成就。

当时的美国,也恰巧在经济上升期。

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梭罗先是和哥哥开了一所私立学校,后又和父亲一起经营家族产业。

在那段时间,他整日忙于生意中的应酬,挣到了不少钱。

但无休止的忙碌,挤占了他读书的时间。

他感觉不到开心,反而觉得整个人活得愈发迷茫,生活里一点乐趣都没有。

于是,他决定再去做些其他的事情,找寻一下人生的方向。

他做过编辑,也当过督查员。

然而,当编辑时,他不被主编认可;当督察员时,又始终无法获得公职。

这种种挣扎求索又屡屡受挫的经历,让梭罗陷入了痛苦迷茫。

经过深思之后,梭罗决定投身自然,去过独行的日子,不愿再跟随世俗的脚步,争名逐利。

后来思及这段经历,梭罗在《瓦尔登湖》一书中,仍是感慨良多:

很多人看似努力生活,努力寻找自由,但他们不是在自己的身上找,而是通过外在的物质来找,以为有了钱、有了更多的物质,就能自由。

到最后,他们没有找到自由,也没有看到平等,只看到无休无止的追逐。

很多人看似努力生活,努力寻找自由,但他们不是在自己的身上找,而是通过外在的物质来找,以为有了钱、有了更多的物质,就能自由。

到最后,他们没有找到自由,也没有看到平等,只看到无休无止的追逐。

很多人为了名,为了利,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雕刻自己。

可当你真正融入人群中时,你会弄丢自己本来的模样,自然也就越活越迷茫。

就像有句话说的:“人生就像俄罗斯方块,你合群了,也就消失了。”

主动离开人群,允许自己活得格格不入,你便能于特立独行中找回自我,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2

离人群越远

离自己就越近

《瓦尔登湖》中记载,远离人群之后,梭罗拿着借来的斧头来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

他砍了几棵白松,建造了一栋独属于他的小屋。

他的小木屋,独立在湖畔林间。放眼望去,四周荒无人烟。

离他最近的邻居,也在一英里之外,而人群聚居的小镇,则在更加遥远的地方。

梭罗之所以选在这里居住,也是因为他知道:

几乎不会有人跋山涉水,走那么远的距离,来与他进行一次无关紧要的社交。

在这里,他可以尽情享受无人打扰的时光。

白天时,他就开垦荒地,自己种植蔬菜瓜果,解决自己的温饱;

偶尔兴致来了,他还会漫步去松林里观察彩虹美丽的拱脚,去旷野里聆听风吹过的声音。

到了晚上,他要么安静地看看书、写日记,要么就摸黑去外面走走,感受那种极致的静谧。

他与日月为友,与草木虫鱼鸟兽为伴。

在大自然的四季轮转中,他终于治愈了自己的迷茫,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他在书里由衷地感慨:“我的心自由了,欢乐和幸福填满了我的小屋。”

梭罗的这段经历,让我想起了黑塞曾说过的一句话:

“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

人也只有在一个人的时候,才会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世人常说: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聪明的人,用独处成就自己。

与其被欲望裹挟,在最繁华处迷失自己,不如远离尘嚣,深居简出。

在一个人的时光中,让心静如平湖,你便能透过它,照见最真实的自己,也照出自己想过的那种生活。

3

享受独处

抵达生命的最高境界

在瓦尔登湖畔的贝克农场,还住着一个叫约翰·菲尔德的人。

梭罗曾在一次避雨时,偶遇了他。

梭罗发现,他虽然也在过与世隔绝的生活,住在森林深处,却把日子过得毫无生气。

原来,菲尔德尽管每日种地、钓鱼,可他憧憬的却是富裕奢侈的生活。

所以越是隐居,越是独行,他就越是感到痛苦。

与菲尔德不同的是,梭罗对这种孤独清苦的生活却甘之如饴。

他吃自己亲手播种的土豆、豌豆和青玉米。

想要米面油盐或者购置衣物时,他一年中只需要工作6个星期,便可以满足自己的全部需求。

剩下的46周,他可以全部用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以及思考生活的真谛。

独处久了,他慢慢发觉,原来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宁静。

记得《瓦尔登湖》出版后,有记者就曾问过梭罗一个问题:“你怎么能放弃掉生活中那么多快乐?”

梭罗回答:“因为我非常喜欢这种生活。”

也许在世人眼里,他人的称赞,宽敞的房子,奢华的衣物,才是生命里必不可缺少、且值得毕生追求的东西。

但梭罗却用他两年极简的生活告诉我们:

人也好,物也罢,一个人能抛弃的东西越多,他的内心才会越富足。

梭罗独居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时间里,摆脱了外界的束缚,抛却了物欲的羁绊,回归到了生命最本真的状态。

反观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归属感,不自觉地去迎合外界,结果越活越迷茫。

其实,比起外界的热闹与浮华,真正成就一个人的,反而是那些独行的时光。

法国作家马德说:“人的灵魂,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洞见自身的明澈,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蓬勃。”

沉下心来做一个独来独往的人,过好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我们便能超脱世俗,直抵生命的最高境界。

诗人爱默生曾说:“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梭罗活得更真实。”

《瓦尔登湖》出版后,梭罗声名大振,他也依旧不肯接受世人的追捧,往人群之中走。

两年多的独处生涯,早已让他明白:离人群越远,才能离自己的灵魂越近。

孤独是可贵的。

在不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度过,是一种莫大的自由;

累了,倦了的时候,适时避开人群,静静地独处一段时光,对我们来说,更是一种极大的慰藉。

点个赞吧,于独处中,审视自己;在反思中,让灵魂回归安宁。

做一个不往人群里走的人,我们终能邂逅最真实的自己。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aierlvshi.com/VrC5Vg/html/44380.html
 推荐视频

泰坦尼克号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凯特·温丝莱特 比利·赞恩 凯西·贝茨 弗兰西丝·费舍 格劳瑞亚·斯图尔特 比尔·帕克斯顿 伯纳德·希尔 大卫·沃纳 维克多·加博 乔纳森·海德 苏茜·爱米斯 刘易斯·阿伯内西 尼古拉斯·卡斯柯恩 阿那托利·萨加洛维奇 丹尼·努齐 杰森·贝瑞 伊万·斯图尔特 艾恩·格拉法德 乔纳森·菲利普斯 马克·林赛·查普曼 理查德·格拉翰 保罗·布赖特威尔 艾瑞克·布里登 夏洛特·查顿 博纳德·福克斯 迈克尔·英塞恩 法妮·布雷特 马丁·贾维斯 罗莎琳·艾尔斯 罗切尔·罗斯 乔纳森·伊万斯-琼斯

电梯小姐

Aliya Raymundo 阿尔比·卡西诺 弗恩·凯伊 Zayra Estrada 马克·迪奥尼西奥

女囚K濡れた過去の女たち

亜纱美 山口真里 柳裕章 藤田浩 井上如春

爱你九周半

米基·洛克  金·贝辛格  玛格丽特·惠顿  David Margulies  克里斯汀·芭伦斯基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村守护者

祖晴 张琳 邓玉婷 高全胜 梁颖 刘红韵

俄罗斯洛丽塔

Natalia Belova Sasha Durpfen Valeria Nemchenko Armen Oganezov 弗拉基米尔·索罗金 Diana Sosnova Daniela Torneva Alice Vichkraft Marina Zasimova